解读《投资者的朋友》:散户要认清投资的真朋友、假朋友
“人生是不断向内攀登的过程。”
图片
本文主要观点摘录原书,版权归作者所有关于作者&本书
朱宁,师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席勒,任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上海交大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
《投资者的朋友》从行为金融学出发,深刻分析了投资者陷入误区的深层心理原因,并指出了更科学的投资方法:把握交易节奏、多元配置、从容选股、淡定择时、及时止损(学院派写的书,能让投资者从理论层次上获益)。
本书14.7万字,作为学院派作者写的投资书,有很多理论研究的部分,我没有过多摘录,仅拣选对投资实战有意义的内容,有所加工后,整理成6000字,分享给感兴趣的朋友。01 大势,是投资者的朋友吗?
回顾过往,你一定会后悔没有在房价底部买房,没在股市底部买股票。然后,你总结出一个足以改变人生的宝贵经验: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一定要顺势而为,人生抓住一次大势,就赢了一辈子。最后,你发誓一定不能错过下一次的大趋势。
然而,趋势总是在恐慌中见底,在犹豫中上涨,在疯狂中见顶,在侥幸中下跌。见底时,因为恐慌你不敢买,上涨时因为犹豫你没有买,见顶时因为狂热你忍不住出手了,并期待命运因此而改变,当开始下跌的时候,你心存侥幸,默念“这次不一样”,直到有一天,不断扩大的亏损,让你心灰意冷,割肉出局。
奇怪的是,散户明明是因为市场的疯狂被吸引入场的,却深深地认为自己终于清楚明确地看到了市场运行的趋势,因此认为市场大势是自己的朋友。
然而遗憾的是,从400年前的郁金香泡沫,到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2008年金融危机(金融衍生品泡沫)、2015年中国股市的杠杆泡沫,我们在人类几百年金融市场的发展历史中看到最多的,恰恰是广大散户在市场见顶的时候买入,而在市场见底的时候退出。
所以,改变命运的人,从来不是靠大势,而是自己本身够厉害,然后借了一波大势。02 金融专家,是投资者的朋友吗
很多散户即使在意识到自身投资能力和金融素养的局限后,仍然会对自己的投资业绩抱有一定的希望或者幻想。
为什么呢?因为很多散户认为,虽然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投资经验可能相对有限,但是自己认识很多专业做金融投资的朋友,自己关注和阅读很多金融机构的研究报告与建议,理财顾问和券商客户经理也向自己提供了大量的意见与建议,这些都应该让自己的投资能力和投资业绩与专业人士不相上下。
你只需要想明白一个道理就行了:这些金融专家是靠给你正确的投资建议赚钱吗?
很显然不是的。
管理基金的那些所谓金融专家,靠的是抽取管理费、佣金赚钱。不论股市涨跌,他们的管理费照收不误。
那些资深的股票分析师呢?
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他们分析的非常准,为什么不自己买股票发家致富呢?他们写这么多分析报告,是在做慈善吗?当然不是,他们写了报告是卖给投资机构。投资机构也不是直接拿他们的分析结果来决定买卖决策,而是借用报告中的数据和逻辑,或者借助分析师与上市企业建立联系。
那些理财的客户经理呢?
我是他的客户,他总得给我有效的投资建议吧?实际上也不是如此想当然。客户经理赚的是卖理财的佣金,而不是你买了基金后赚钱的分成,所以只要你买了基金,他就赚到钱了。至于你是否会赚到钱,跟他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那些身边的搞投资朋友呢?
首先你这个朋友的投资水平如何?检验投资水平的唯一标准,就是他的投资记录,是否具有保持长期稳定盈利的能力。其次,真正的投资高手,深深地明白一个魔咒:“荐股死得快”(这个魔咒就像晒爱情死得快一样匪夷所思),所以他不会轻易给你具体的投资建议,给你的很可能是模棱两可的建议。反过来,那些大言不惭给你投资建议的朋友,还是远离吧。
所以,投资的决策,只能来自你的独立思考,上述所有专家的建议,都是你独立思考的素材来源。03 监管机构,是投资者的朋友吗?
中国A股市场里的广大投资者对于市场和自己投资业绩的信心,一定程度上并不完全来自对于市场或自己的了解。这种信心,很大程度上来自对于政府调控政策和对于监管层的信心。换个说法,很多散户认为监管者是自己的朋友。
监管者当然是散户的朋友。中国证监会“公平、公正、公开”的监管思路,就清晰地反映出监管层对于中小投资者的保护,对法律法规的尊重和执行,以及对于信息披露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监管者毫无疑问是资本市场里散户的朋友。
但是,广大散户认为,监管者对于自己的友好程度和支持程度,远远超过了“公平、公正、公开”的要求,而是带有非常强的父爱式的责任感。中国A股市场里面的大多数投资者都认为,股市上涨是一件好事,而股市下跌是一件坏事。中国证监会的诸多使命之中有一条就是促进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在这一使命的指引下,有些人认为股票市场的上涨是证监会的主要监管职能和目标之一。这显然超出了监管职责。
中国证监会还有一个重大使命,就是促进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在这种政策使命的驱使下,很多中国散户不相信中国政府,特别是中国证监会会容忍市场出现大规模下调。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中国散户特别容易受到“政策牛”“改革牛”“监管牛”等打着监管和改革的幌子,被人为打造出来的短期牛市和泡沫的影响。
中国A股市场仍然有很多散户错误地认为,资本市场发展就意味着股市上涨,而作为中国资本市场的监管者,证监会的目的和使命就是呵护中国A股市场上涨,保证A股市场的散户赚钱。
在股市下跌时,散户期望监管者的呵护动作包括,暂停新股发行、鼓励更多资金入股、限制做空者等等。
然而,监管似乎也在导致一个困扰几乎中国A股市场所有散户的现象,就是中国A股市场的牛短熊长。反观中国过去二十多年资本市场发展的历史,虽然中国经济在同期一直稳定增长,企业的盈利水平也不断提升,但中国A股市场的牛市好像总是持续不了多久,而散户不得不在漫漫熊市中疗伤,期盼和下一次牛市的不期而遇。
牛市上涨过快,不得不说和中国市场基本面信息的不明确和对传统金融投资理论的藐视有关。估值高、盈利低、风险高的股票屡创新高,而且丝毫没有任何调整的迹象,而估值便宜、盈利高、风险相对可控的股票却往往遭到市场的冷落和忽视。
牛市之所以成为牛市,泡沫之所以成为泡沫,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投资者的预期有很大自我实现的成分。随着市场上涨,很多之前对上涨心存怀疑或者不以为然的投资者也不得不在现实面前承认自己之前的误判,转而加入看多者的行列。更妙的是,很多原先持怀疑态度的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散户,为了能够“赶上市场的脚步”,往往在市场见顶、泡沫即将破裂的时候,才终于在市场行情的感召下,鼓足勇气,杀入市场。
必须指出的是,投资者的这种“追涨”的投资理念,不但有其合理性,并且非常适合中国的国情和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中国A股市场上市过程中的审批制造成了上市公司供给数量受到人为控制,以致投资者对于市场行情的冷暖一直给予高度关注。而发行审批过程中的要求,又导致预上市公司在上市的丰厚利益驱动下,通过使用富有创意的财务手段,千方百计达到上市目的。
由于信息披露要求的不完备、退市制度的缺失,以及对证券欺诈、操纵相关的违法行为的打击不力和处罚力度有限,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广大散户,都对中国上市公司的基本面缺乏了解和信心。这些直接导致股价涨跌不可避免地成为很多投资者,甚至包括很多机构投资者,挑选股票的一个重要甚至唯一的标准。如果大家都对一个可持续的牛市没有信心,那么“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短期投机理念,不但非常合理,而且也非常理性。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散户不应该为股市的狂热和“牛短熊长”负责。由于缺乏投资经验和基本的金融素养,中国散户的追涨心态特别强烈。一方面,广大散户看到别人赚钱,心急上火,恨不得自己马上也能满仓获利。另一方面,即使赚钱的投资者,也有不少觊觎其他人比自己赚得多,因而选择在风险不断增大的环境里,不仅不管控风险,反而购入那些涨幅已经偏大、风险已经偏高的股票。
其结果,往往就只能是越来越强的投机心理和越来越紧凑的牛市节奏。
所以,从某个角度来说,这种监管者父爱式的呵护,也变相鼓励散户成为了“巨婴”,一味寻求保护,却不去学习独立思考的投资理念。04 历史表现,是投资者的朋友吗?
假如你选中了一只基金,过去三年的业绩是-1.3%、-0.6%、-1.5%,那么今年你会选择增加基金投资,减少基金投资,还是不做调整?
大部分参与者(往往有1/2到2/3的参与者)会选择减少在这只基金上的投资。剩下的参与者中绝大部分(剩下参与者中的80%~90%)会选择不改变在这只基金上的现有投资。只有大概不到10%的参与者会选择增加在这只基金上的投资。
看来一只基金的历史业绩对于投资者的投资决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在考虑历史业绩的时候,投资者好像完全忘记了拿这只基金和其他基金相比,或者和整个市场的大市表现相比,也忘记了考虑基金经理是否有足够的经验和投资理念,基金在获得历史收益的同时是否承担了太多的风险等这些对于预测基金收益可能更有帮助的信息。05 高频交易,是投资者的朋友吗?
散户往往追逐热点,追涨杀跌,换手频率很高。据统计A股有2.2亿散户,持股市值占34.7%,但交易了62%的成交额,年化换手率达到243%,而机构的换手率是89%。
散户似乎想通过快速、频繁的买入和卖出,抓住机会,躲避风险,但实际上正是这一操作,给自己造成了损失。统计发现,换手率非常高或者持股时间非常短的投资者的业绩会比较差。
从本质来说,高频交易并非亏损的根本原因。散户亏损的根本原因是没有一套胜率稳定的操作系统,如果你的胜率大于50%,并且控制单笔亏损的额度,那么长期来看一定是盈利的。量化交易的换手率更高,但人家却收益极高,不就是因为有一套算法吗。
所以,无论是价值投资者的买入并长期持有,还是投机交易者的高频交易,说到底是个胜率的问题。06 分散投资,是投资者的朋友吗?
有的散户朋友,买了一堆的股票,但每一只都深陷亏损中。你让他卖掉,他又舍不得,总是幻想会涨回来。怎么说呢,有时候还真的涨回来了,但这种运气恰恰又变成了下一场无意义坚持的信心来源。
投资一直有集中和分散的争议。常识说,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以分散风险。而巴菲特却说,“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然后小心翼翼地看好这个篮子。”
谁对谁错呢?
其实巴菲特也并不曾单吊一只股,他强调的是守住能力圈,真正搞懂你投资的股票背后,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他说:“要是你真能看懂生意,你拥有的生意不应该超过六个。要是你能找到六个好生意,就已经足够分散了,用不着再分散了,而且你能赚很多钱。我敢保证,你不把钱投到你最看好的那个生意,而是再去做第七个生意,肯定会掉到沟里。靠第七个最好的主意发家的人很少,靠最好的主意发家的人很多。”
所以,集中并不意味着单吊一只股,分散在几只你真正搞懂的公司上,即已经是集中策略了。
而分散的真正含义,也不是买一堆股票。而是分散在完全不相关的股票上。你不能买了5家银行股,然后就认为分散风险了,其实跟一只银行股的风险一样大,因为都集中的一个行业里。有三种不同纬度的分散:资产分散、地域分散、行业分散。
资产分散,是指分散在黄金、债券、股票、房产等不同资产类别上。
地域分散,是指分散到不同的经济体,比如说中国A股、港股、美股等。普通投资者也可以沪港通、或跨境ETF来投资其他经济体的股市。
行业分散,是指分散到不同的行业里,比如银行、消费、科技等
所以,分散与集中,本质上是一体的,学会科学分散,相对集中,确实是投资者的朋友。07 择时,是投资者的朋友吗?
根据美国基金研究机构晨星公司的研究报告,对于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来说,如果进行20年的中长期投资,投资者的平均收益率为7.81%。然而,如果他错过了股市表现最好的10天,其长期收益率就会下降到4.14%;如果错过了20天,其长期收益率更是会下降到1.70%。由此可见,选择最好的投资时机是非常重要的。
想象一下,也是如此,若果你总能够买在底部,卖在顶部,那么岂不是分分钟成了世界首富。但现实是,用这种方法致富的人,我们还没听说过。
原因很简单,预测底部和顶部,是神才能做到的事情。
所以,结论是择时确实是投资者的朋友,但一般人根本交不到这样的朋友。朋友们,就断了这个念想吧。
投资者的最佳选择时:天上打闪电的时候,你得在场。08 优秀的基金经理,是投资的朋友吗?
有朋友说,我自己不会选股,不懂投资,我把钱交给专业人士不就完了吗?确实是,你把钱交给所谓的专业人士,就真的完了。
因为主动型投资基金,只有极少数能长期跑赢大盘。从概率上来说,你选中一只优秀基金的概率,也选中一只好股票的概率,差不多。所以,你干嘛要让基金经理砍你一刀,从你的本金中抽取手续费呢?
讲个基本逻辑:如果把所有基金公司作为一个整体,它的业绩是注定不能跑赢大盘的。国内外很多的研究,都证实了这一点。
假如市场上没有散户,也就是所有散户都把钱交给基金公司管理,那么所有基金所持有的就是整个市场,行业的表现也就应和整个市场相同。但这时,基金公司要扣去管理费、手续费,所以,必然跑输大盘。09 指数基金定投,是投资者的好朋友
根据本书作者对中国基金投资者的研究,进行基金定投的基金投资者,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是中国A股市场里投资业绩最好的基金投资者。定投投资者的基金投资业绩要远远超过那些积极选择基金和积极买卖基金的投资者。
定投为什么会给投资者带来相对优异的业绩呢?
首先,定投机械式的多元投资时点限制也回避了散户头脑发热在市场见顶时满仓杀入市场,而在市场见底时对市场避之不及的羊群效应。
其次,定投保证了投资者在市场高位时相应减小投资份额和风险敞口,有效控制了风险,而在市场低位时更积极地建仓,为今后市场的上涨布局,真正有效地体现了巴菲特所说“别人贪婪的时候我就恐惧,别人恐惧的时候我就贪婪”的价值投资的精髓。
关于指数基金定投,请参考另一本书:《指数基金投资指南》万字解读:不懂股票、不看财报的新手韭菜,如何制定长期稳定的投资策略,实现财务自由?10 终身学习和修行,是投资者的真正好朋友
投资是认知的变现。
当你投资成功的时候,一定是你变成了更好的自己的时候。
所以,阅读、学习、成长,让自己变成一个独立思考、看清本质、理性决策、坚守长期主义的优秀投资人。加油,我和我的朋友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